— 主讲人 —
刘鸿雁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植被恢复与固碳耗水”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植被生态学与植物地理学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生态脆弱区(林草交错带、喀斯特关键带、多年冻土南缘)的植被格局、动态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lobal Change Biology, Earth Science Review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出版《植物地理学》、《野外生态学实习指导》等教材及《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等专著和合著。研究成果“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态响应”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进入气候变化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讲《植物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中国,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建设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大国,包括了广袤的森林、壮观的高山和江河湖泊等,也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拥有着若干生态脆弱区,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中国也面临着诸如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下降等多种生态问题。这些区域往往因长期受到人为开发和自然因素影响而变得缺乏生态平衡和延续性。植被建设是恢复和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次讲座将结合植被建设、格局与过程让大家了解到生态脆弱区更深层的内容。植被建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和精心维护。林草覆盖的分布及变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森林分布界限的推移及驱动因子,水分对于植被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权衡。
讲座还结合了植被自身的茎叶结构与适应性在全球植被及碳循环模型中的生长以及不同地形关键带给出了保护生态脆弱区及植被建设的更优方案,解释了大气地形等因素和植被间的生产力作用力关系,并介绍了依据这些关系现已成型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中国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来保护和改善。通过植被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未来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本期“周三开讲”栏目,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刘鸿雁老师来为我们讲解关于气候变化下中国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建设的相关话题。刘鸿雁老师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植被恢复与固碳耗水”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植被生态学与植物地理学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生态脆弱区(林草交错带、喀斯特关键带、多年冻土南缘)的植被格局、动态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lobal Change Biology, Earth Science Review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出版《植物地理学》、《野外生态学实习指导》等教材及《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等专著和合著。研究成果“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态响应”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进入气候变化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讲《植物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3年4月26日(周三)晚19:00,刘鸿雁老师将在北大学堂各平台进行主题为“气候变化下中国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建设”的在线直播讲座。刘老师将从生态脆弱性和生态脆弱区、中国主要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格局与过程、中国主要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建设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更宏观地看待和理解现如今中国生态的问题。